王錚亮魏雪漫《時間》冰城站受捧 王錚亮魏雪漫《時間》冰城站受捧 父母、兒女、親情、愛情、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隨著《時間都去哪兒了》(簡稱《時間》)在哈的四場公演,發人深省的一幕幕人生階段在冰城的小劇場舞臺一次次上演。觀影結束后,這道沒有標準答案的問句讓每個冰城觀眾都尋到了屬于自己的正確答案,懷抱著溫情隨時間前行。 魏雪漫“特殊身份”開創家庭劇新視角 并不恢宏的舞臺背景、放棄堆疊華貴的服裝和舞美,沒有被貼上戲說、穿越等“時代標簽”的劇本,《時間》用視角的創新精致演繹被時代感包裹“家庭劇”中的悲歡離合。 作為跨界出演的偶像歌手王錚亮和魏雪漫,在《時間》中被顛覆還原成千萬百姓中最普通的一對農村母子。這個“走心”的舞臺上,沒有偶像和職業話劇演員的區別,但所有演員都必須專業,投入每一個場景和對白,返璞歸真式的人物設定,曾讓主演王錚亮感慨,“每個人都是劇中人,我也是在演自己。” 故事的主線似乎也并不“突出”,普通“錢家”一家即是一幕幕故事的主角,而如今家庭題材電視劇熱播,相比于動輒幾十集的長制作轟炸熒屏,《時間》在烘托情感表達上的張力,也絕不吝嗇——隨著光線的明暗交替,立體的3D舞臺緩緩旋轉出“家”的另一面。 錢家的人物和故事并不“新”,而被稱為新世紀戲劇藝術的探索者和先行軍的《時間》的總導演李伯男卻“舊題新做”,將一只貓的視角貫穿于每個“單元”的間隔中。不同于劇中人物樸素的語言,錢家由戲劇演員扮演的貓咪“蘇東坡”,既吟著詩人蘇東坡的詩句,又將“有錢、任性”、“哈爾濱紅腸,老貴了”等時下流行的“俏皮嗑”脫口而出,讓傳統表達中體現了現代層面,也讓劇的內涵延展到文化層面,讓濃濃的時代感包裹著永恒的“愛”在劇中升華。 《時間》許給每個人收獲 當魏雪漫飾演的保姆阿鳳離開錢家前,鼓起勇氣痛斥錢家一雙兒女的不孝與自私;當錢老師臥床8年的植物人老伴突然病故離世;當王錚亮以阿鳳兒子的身份在臺上激動地扔下行囊;當阿鳳終于坐在了錢老身旁拍攝全家福…… 每到這一幕幕劇中的情感高潮時,《時間》的冰城舞臺現場便亮起了一部部手機和相機,冰城觀眾來不及擦掉滑落臉龐的淚滴,開始定格打動內心的一幕。在原本漆黑的觀眾席上,臺上的演員看不清每滴臺下的淚水,卻看得見由一個個屏幕閃爍拼湊的溫情“銀河”。 冰城觀眾的溫情是每個觀眾的共同感官,但他們卻有著各自不同的啟發和收獲,而不是簡單的是非、善惡這樣的定義。這得益于《時間》整場摒棄教育式設計、不通過故事下一些簡單的定義,只用講故事的方式詮釋中國式親情。在情感表達方式上很獨特,它很“擰巴”,往往都是因愛之名的好出發點,最終起到和預期相悖的效果,這并不人道。《時間》是將這樣的狀態呈現給觀眾,揭開文明和文化層面的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