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園”是清朝北京西北郊一帶皇家行宮苑囿的總稱,成就了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新修編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三山五園”區域被劃定為西郊皇家園林保護區,成為北京“宜居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志。北京市第十一次黨代會首次將“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建設作為首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項目寫入報告。
萬壽山。
歷史上,北京西郊皇家園林薈萃,早在清代就素有“五園三山”的稱譽,而近代則稱之為“三山五園”。目前比較通行的說法是,“三山”為萬壽山、香山和玉泉山。“五園”為清漪園(頤和園)、靜宜園、靜明園、暢春園和圓明園。尤其是自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式營建暢春園始,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四代皇帝精心營造和擴建,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的風景秀美、氣勢宏偉的皇家園林區。 其實,“三山五園”之說,清史中尚未見到明確的記載。目前見到最早的關于“五園三山”或“三山五園”的記載,是清咸豐十年(1860年),清朝侍郎鮑源深所著《補竹軒詩文稿》中所寫到的:“九月初,夷人焚五園三山,圓明園內外勝景,悉成煨燼矣。”由此可見,“三山五園”一詞是民間對以圓明園為中心的皇家園林薈萃的美譽。 應當說皇家園林的命名是十分講究的,不但要有吉祥之意,還要有意境,既要含蓄,也要深刻,還要簡潔、明快,幾乎每個園林的名稱都要經過反復推敲,仔細斟酌,探其淵源,或引經據典,或借景生意,并多由皇帝欽定或御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