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鮮魚口街的南面有一條斜街通往珠市口東大街,這條斜街與前門大街和珠市口東大街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扇形,這就是大江胡同。大江胡同有600多米長,它是從前門大街通往珠市口東大街的捷徑。在大江胡同包圍的扇形地段里,有京城著名的會館戲樓、果子市、布巷子、繡花街還有老冰窖,這些都是老北京生活的生動寫照。
■大江胡同里明清會館聚一堂 大江胡同明代就已出現(xiàn),稱蔣家胡同,清代改稱大蔣家胡同。胡同叫了這么個名字,據(jù)說是因為原來在胡同中有個姓蔣的大戶,于是人們就將胡同叫了蔣家胡同。1965年胡同改稱為大江胡同。 我第一次去大江胡同探訪時,就喜歡上了這條胡同。雖然大江胡同沒有它北邊的鄰居鮮魚口和打磨廠街那樣足的京味,但是它內(nèi)斂的氣質(zhì)打動著我。胡同中商店不多,而普通民居多,再多的就是會館了。廬陵會館、吉川會館、云間會館還有臺灣會館,都云集在這條胡同中。在這些會館中,既有建于明代的,也有建于清代的,可以說是明清會館聚一堂。 大江胡同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胡同四通八達(dá)。從這條胡同,我可以很容易地走進(jìn)它與前門大街和珠市口東大街包圍的那個扇形區(qū)域里的任何一條胡同。 ■在《大清會典》里記錄過的正陽門外老冰窖 過了冬至,就數(shù)九了,老北京有俗話:“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句俗語是把從冬至到來年春暖花開,分為了十個九,還道出了每個九的特點。在老北京,到了三九天,河里的冰都凍結(jié)實了,好玩兒的孩子們都出來到冰上滑冰了。而這時候也到了老北京打冰的季節(jié)。冬天打上來的冰,要儲存在冰窖里,等到來年夏天售賣,因此在北京城內(nèi)留下了許多老冰窖,也演化出了帶有冰窖的地名。 我到大江胡同的目的,就是尋找這里有關(guān)冰窖的胡同和老冰窖。來之前我查過地圖,知道從大江胡同在珠市口東大街的胡同口,走進(jìn)胡同不遠(yuǎn),就有一條冰窖斜街。冰窖斜街東北起于大江胡同,西南止于西湖營胡同,在胡同斜向還有一條冰窖廠胡同。 因為來之前功課做得足,因此我很快就找到了冰窖斜街與冰窖廠胡同。我發(fā)現(xiàn)這兩條街都不長,街內(nèi)的建筑也都是典型的老北京民居。于是,我就沿胡同一路往里走,可眼前見到的都是民居,哪有冰窖的影子。無奈之下,我只好向胡同里的老奶奶打聽。老奶奶很認(rèn)真地說:“冰窖在冰窖廠胡同里,不過冰窖早沒了,1954年在冰窖舊址,就蓋起了冰窖廠小學(xué)。” 我接著問,“冰窖是什么樣子的呀?您見過嗎?”老奶奶笑著說:“你還真問對人了,我小的時候還真見過這里的冰窖。這兒的冰窖是露天的,說白了就是一個大坑,坑池里有四壁,一邊有一條運冰的坡道,冰就從這里運進(jìn)運出。冰窖沒有窖頂,只是在冬季采冰結(jié)束裝滿冰后,臨時用竹竿、杉篙,搭個架子蓋上葦席茅草,抹些泥或培土,用于保溫、隔熱護(hù)冰。”聽了老奶奶的話,我驚訝不已,沒想到在《大清會典》里記錄過的正陽門外老冰窖,竟會是如此簡陋。 不過,在清代冰窖從建筑材料上還真是分為磚窖、土窖。磚窖是用石材和城磚砌成,屬于磚窖的有故宮內(nèi)隆宗門西的五座冰窖;德勝門外的三座冰窖;雪池胡同的六座冰窖等。磚窖的冰用于壇、廟祭祀及宮廷生活;土窖是挖土坑,筑土墻而成,上蓋蘆席棚頂,保溫和保潔效果次于磚窖。正陽門外的這兩座冰窖就屬于土窖。土窖的冰用于各官府衙門。清朝規(guī)定,每年從陰歷五月初一起,至七月三十止為冰窖供冰的時間。官員們按等級發(fā)給冰票,憑票去冰窖領(lǐng)取。
那時,每年三九以后,正陽門外的冰窖廠都要從金魚池打冰。打冰在清朝由工部都水司負(fù)責(zé),都水司有采冰差役。冰從金魚池打上來后,就會被運到冰窖廠的冰窖,等到夏季再開窖取冰。當(dāng)年往來的運冰車皆由冰窖斜街經(jīng)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