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九結合
說過“鳳”,再來說“九”。九,在中國古代是個神秘的數字,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域廣曰九域,數量大曰九鈞,時間長曰九天九夜,危險大曰九死一生。。。。。。就連唐僧取經也是九九八十一難,孫悟空是九八七十二變。為什么“九”字成為這種神秘的極數呢?據有的學者研究,這乃是因為“九”的本意是“九頭龍”(或九頭蛇)之故。中國古代有許多關于九頭龍崇拜的神話。如《山海經》中就有“九首蛇身自環,食于九土”的神話,“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的相柳、以及九首食于九山霸九洲共工等神話形象。九頭龍既為人們所崇拜,九頭鳥當然也不例外。《山海經》中不僅有九首之鳳,還有九首或九尾之狐、羊、虎等等,而且在講究陰陽和合的古代中國,九是陽數,寓吉祥神圣意味,所以九頭鳥最初并不含妖氣。
在楚文化中,崇“九”傳統也很明顯。屈原的十分有名的系列作品,就叫做“九歌”。這是屈原被放逐時,“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故而“更定其詞”,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屈原還有一個作品叫“九章”,他的學生宋玉則有“九辯”。《選游》一詩中,屈原曾寫道:“朝濯發于陽谷兮,夕晞余身于九陽。”《楚辭》中許多地方用到“九”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則、九首、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關、九千、九侯等等;連帝顓頊的后宮,也是“九嬪”。可見“九”在楚地信仰中影響之大。
綜上所述,人面鳥身而九首的九鳳,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個半人半鳥的圖騰形象,它是我國九頭鳥形象的最早原型。《山海經》中的九鳳,是一個鳥神或神鳥無疑。然而,此后,九鳳卻從中國文獻上神秘地消失了,取而代之出現的種種冠以其它名稱的九頭鳥,不僅完全喪失了神性,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每況愈下,成了一個道道地地的鳥怪。
鳥神到鳥怪
關于九頭鳥染上妖邪之氣,在中國民俗中演變成招人厭惡的反面角色,是從漢代小說所載“周公居東,惡聞此鳥,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猶余九首”開始的,后來的《荊楚歲時記》、《酋陽雜俎》、《齊東野語》誅書的記述渲染而廣為人知。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留下《鬼車詩》一首,對此有最為生動完整的記述:“昔時周公居東周,厭聞此鳥憎若仇,夜呼命庭率其屬,彎弧陴遂出九州,射之三發不能中,天遣天狗從空透,自從狗嗤一頭落,斷頭至今清血流,邇彌相距三千秋,晝藏夜出如咻鹠。每逢陰黑天外過,乍見火光驚輒墮,有時余血下點呼,所遭之家家必破。我聞此語驚且疑,反祝疾飛無我禍,我思天地何茫茫,百物巨細理莫詳,占兇在人不在物,一去兩頭反為祥。……”這里講,對九頭鳥的仇視,是從春秋時曾被楚人戰敗的周公開始的。後來此鳥被天狗咬去一頭一尾後,斷頭處血流不止,人們以為被血滴玷污即屬不祥,於是九頭鳥就成妖邪之物了。但歐陽修不信此說,而是主張“兇吉在人不在物”。由此可見妖由人生,同九頭鳥的形態習性其實并無多大關系。宋梅堯臣《古風》詩:“昔時周公居東周厭聞此鳥憎若仇。夜呼庭氏率其屬,彎弧俾逐出九州。射之三發不能中,天遣天狗從空投。自從狗嚙一首落斷頭至今清血流。邇來相距三千秋,盡藏夜出如鵂鹠。每逢陰黑天外過,乍見火光輒驚墮。有時余血下點污所遭之家家必破。”有關九頭鳥神話,于此詩可見其大略。
九鳳之異稱
“九頭鳥”一名,最早見于《太平御覽》卷九二七引《三國典略》:齊后園有九頭鳥見,…… 然而九頭鳥之別稱,古籍中甚為繁夥。《正字通》云:鸧鸆,一名鬼車鳥,一名九頭鳥,…… 《酉陽雜俎》卷十六《羽》:《白澤圖》謂之蒼鸆,《帝鵠書》謂之逆鸧。 宋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九:鬼車,俗稱九頭鳥,……
以上所見,從漢末至唐宋開始就有“鸧鸆”、“逆鸧”、“鬼車鳥”、“鬼車”等等異名。由這些異名再加考索,則又會發現很多其他名稱。如“鸧鸆”,是一種鳥名,但是在晉郭璞的《江賦》里,就有一種“奇鸧九頭”,這種“奇鸧”也就是九頭鳥。 閱讀完標題為(九頭鳥又稱九鳳 頭鳥是身有九首的鳳 九頭鳥簡介(2))的文章后,{www.se0552.com}小編為大家推薦更多相關文章,千萬不要錯過哦! (責任編輯: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