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積勝圖》局部,從中可見明朝北京民眾的休閑生活。 明代北京成為全國最大的消費城市。明代重開會通河,大運河的疏通促進了商業的繁盛,也使北京發展成為當時北方最大的市場。由此,北京由遼代軍事重鎮轉變為重要的消費型都城,這無疑為休閑活動的發展提供了主體基礎、經濟基礎、時間基礎和強烈的市場需求,極大地刺激了北京城市旅游休閑地和休閑服務業的發展。而在幾十萬的北京居民當中,絕大部分都是平民階層。與皇族、文人士大夫的休閑旅游生活不同,明代北京平民的旅游休閑有其獨有的特點。 多選擇近郊名山秀水地 總體而言,明代平民的風景游覽地都在文人士大夫的游覽范圍中,但平民百姓的活動半徑僅限于城內和近郊,游覽地點數目要少于士大夫階層。平民的游覽地主要包括西湖(昆明湖)、玉泉山、戒壇、秋坡、碧云寺、香山、潭柘山、天壇松林、高梁橋柳林、德勝門內水關、安定門外滿井、積水潭、金魚池、柳浪莊等。 這其中,柳浪莊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風景游覽地。柳浪莊位于海淀西五六里,昆明湖附近,俗稱六郎莊。明清之際以柳勝,因“柳浪聞鶯”義而命名。此地水田遍布,稻禾與白蓮、菱芡、荸薺等互相映襯。春末夏初,柳葉、稻田景觀與初開蓮花構成可觀風景。此處盛產河鮮。鮮美而價廉,價格為城中市場的三分之二,故四時負販絡繹于途。莊有茶肆,為負販就貨色論價、休息飲食的地方。海淀仁和佳釀蓮花白酒原料之一即取自此莊所產白蓮。柳浪莊成了一處以水鄉稻作農業景觀為特色的郊外休閑游覽地。 明代北京城還出現了飼養和觀賞金魚的專門場所——金魚池。該地自然環境優美,有上百個池塘,水清柳垂,周圍有三里河故道,亭榭圍布,園林別業繞池而筑,而一般住戶少,空地較多,南抵天壇,構成了一個理想的公共休閑地。 明代女性在郊游活動中的積極和開放值得關注 從清明開始,北京城居民的游覽活動開始興盛。而明代女性在郊游活動中的積極和開放更值得關注。“都人好游,婦女尤甚。……三月東岳誕,則耍松林,每每三五為群,解裙圍松樹團坐,藉草呼盧,雖車馬雜沓過,不顧。歸則高冠大袖,醉舞驢背,間有墜驢臥地不知非家者”。 另一個特點是逢節必游。無論是民間傳統節日還是宗教節日,往往是全城出動,群游以樂。如清明節、燕九節、浴佛節、端午節、中秋節,均是如此。例如,燒香禮佛本是一項宗教的禮儀活動,但在明代成為普通老百姓旅游的借口。 游客規模大,娛樂性強
每年清明,都人提壺裝酒食,帶棚席,鋪地而坐,妓女和名優也紛紛出場演劇競技。娛樂活動眾多,有扒竿、筋斗、口到喇、筒子、馬彈解數、煙火水嬉。扒竿是以竹竿為依托而表演的雜技。口到喇應是口技演出。還有以三個空筒變化出飛鴿、躍猴的表演,時人已認識到其奧秘在于“捷耳,非幻也”,說明至少在明末,魔術已經出現在北京城市生活中。如此多的高水平表演活動使得“是日,游人以萬計,簇地三四里。浴佛、重午游也,亦如之”。 總體而言,明代平民休閑旅游的范圍較為狹窄,游覽地點數目要少于士大夫階層。平民的游覽活動相對而言較為固定和集中,喜歡飲酒聽歌,欣賞文藝演出,參加競技活動,以感官的愉悅和享受為主。此外,百姓出游的規模往往遠較好結伴游的士人群體龐大,因此十分喧鬧。這些都與他們的經濟、政治地位、文化水平、審美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休閑產業研究中心) 閱讀完標題為(明代北京平民的休閑旅游)的文章后,{www.se0552.com}小編為大家推薦更多相關文章,千萬不要錯過哦! (責任編輯: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