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頭溝區城子村一片拆遷后的平地上,只剩下了一個約4米高的“土山”,格外顯眼。“聽老住戶說,這里早年是個公主墓。前些天我發現,這個土山下面,多出來一個能容納一個人鉆進去的土洞。”讀者牟先生給本報打來熱線電話說,他懷疑這是個盜墓賊留下的盜洞。 昨天傍晚,記者來到門頭溝城子西街,路南的坡上,有一片約四個足球場大的空地,空地中一個高約有4米的建筑尤為顯眼。走近后發現,這是一個灰色的質地堅硬的“土山”。其外層的硬灰色部分,并非水泥般堅固,而是如老青磚般斑駁,用指甲刮即能刮動。在其四周的外立面上,能看見住戶沿“土山”蓋房的痕跡,有的地方被削得如墻面一樣平,有的地方還貼著瓷磚。“土山”頂上有幾棵半人高的柏樹,周圍數百米內,都是拆遷的平地。 在“土山”的西北角,向下延伸著一個約有半人高、40厘米寬的洞,直通土山的正下方。洞壁上能看出鐵鍬挖掘的痕跡,土質略微濕潤。“這個洞在剛拆遷的時候還沒有,直到9月初,我發現這里被擋上了一塊大木板,掀開一看,大木板下面被挖了這個洞。”隨后牟先生找到老住戶打聽得知,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這里曾經有兩個大石碑,“聽說是被文物部門運走了。老人們說,這里曾經是個公主墓,后來這里有了煤礦,村莊也逐漸建了起來,這個土山四面都被房子遮住了。”因此,這個半人高的洞,牟先生懷疑“可能是個盜墓的盜洞。” 究竟洞里有什么?會不會只是菜窖之類的家庭儲藏室?記者拿著手電,順著45度的坡爬了下去。順著洞口斜著往下大約4米,是一個半人高、1米見方的空間,空間的墻面上,能見到硬灰色土的橫截面,地面上散落著幾塊寸許厚的棗紅色木板,木板已經腐朽,用手一捏即成木渣。這個空間向西,又有一條約半米寬、不到一尺高的、僅能供一人爬行通過的土洞。沿著土洞爬行約1米多,又是一個一米見方的空間,但是高度只有半米左右。空間再往西偏北方向,有一條傾斜向上的、僅能容一人爬行通過的土洞。由于身處地下土層擔心塌陷,記者沒有再往里爬。整個地下空間里,除了地上的腐朽木板和硬灰土墻的截面,記者沒有見到其他物品。 對于這個“土山”的真實“身份”,今天上午,記者聯系了門頭溝區文物局。工作人員介紹,這里叫做“蘇家墳”,城子村早年曾發現赑屃馱碑,但當時由于沒有保護條件,暫時將石碑回埋在地下。碑身文字記載,康熙三十一年郭羅洛公總歷川陜右都,康熙帝聞郭羅洛公卒,悲痛不已,按品級規制下葬,并將葬禮所用財物贈與治喪辦,由其子負責處理后事。 今年5月拆遷時,石碑重新被發現并運走保護。據《門頭溝文物志》證實,此地為郭羅洛氏園寢。這個墳并沒有文物保護的級別,并且據工作人員觀測,已被盜過多次,里面已無遺物。有網友曾在幾年前到此走訪此墳并拍下照片,當時墳的四周均被民房圍住。(實習記者張碩) 閱讀完標題為(北京門頭溝城子村拆遷后露出灰土堆 原來是古墓)的文章后,{www.se0552.com}小編為大家推薦更多相關文章,千萬不要錯過哦! (責任編輯: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