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八大胡同有兩個概念,從隘義上說,所謂八大胡同,并非某一條胡同的名稱,而是由八條胡同組成的。因為中國人愛將同類事物歸類然后說個大概數,如天橋八大怪、唐宋八大家、八大祥、燕京八景。其實,“八”字在這里是個虛數,只是表示其多。這八條胡同位于前門外大柵欄附近,因妓館密集而成一大銷金窟。 《京都勝跡》一書引用過當時的一首打油詩曰: 八大胡同自古名, 陜西百順石頭城。(陜西巷、百順胡同、石頭胡同) 韓家潭畔弦歌雜,(韓家潭) 王廣斜街燈火明。(王廣福斜街) 萬佛寺前車輻輳,(萬佛寺系一小橫巷) 二條營外路縱橫。(大外廊營、小外廊營) 貂裘豪客知多少, 簇簇胭脂坡上行。(胭脂胡同) 從廣義上講,八大胡同是指從鐵樹斜街以南,珠市口西大街以北,南新華街以東,煤市街以西這一大片區(qū)域內的許多胡同,這些胡同中有過明妓或暗娼,至少也住過“八大胡同”中的從業(yè)人員。只是上面說的這八條胡同多為一二等妓院。 八大胡同的區(qū)域因時間不同說法不一。 后來八大胡同附近又有相當的發(fā)展,社會上曾流行過“十條胡同”之說。即:王(王皮胡同)、蔡(蔡家胡同)、朱(朱家胡同)、百(百順胡同)、柳(諧音:留守衛(wèi))、石(石頭胡同)、廣(王廣福斜街)、火(火神廟夾道)、燕(燕家胡同)、紗(小李紗帽胡同)。這十條胡同的說法,雖不如“八大胡同”出名,但事實也確實如此。 此地區(qū)除公開營業(yè)的妓院之外,還有無照的暗娼及游娼。1949年,據北京市公安局調查,暗娼有17家,分布在延壽寺、施家胡同、掌扇胡同、虎坊橋等12條胡同。所以說清末民初在大柵欄這一帶就有三十多條的胡同中存有妓院。 還有一種游娼,是以旅店為活動之地。民國時期大柵欄地區(qū)有110家,大、中、小旅店,如惠中、擷英、國民、光明、春華、留香、遠東等大飯店,中美、林春、中西、慶安、玉華、云龍等中等旅館,楊柳春、悅來、永裕、華北、新豐、金順、大同、大興、大生等小客店,均有游妓出沒,約有100多人。 民國時在“八大胡同”以南的天橋地區(qū)也存在大量的暗娼,如大森里、蓮花間、四圣廟、花枝胡同、趙錐子胡同、金魚池大街、蒲黃榆的黃花樓,還有朝陽門外的東三里、神路街,這些都是二三等妓院所在區(qū)域。 當時妓院在北京的各區(qū)都有,惟獨前門外較多,而天橋地區(qū)與八大胡同只有一街之隔,是連成一片的。 另外,小觀胡同(今前門外好景胡同)、西興隆街、磁器口新生巷、培樂園、西南門外黃土坑等,都曾是四等妓院的聚集地。 因為前門外大柵欄中的八大胡同是一個最為典型的地區(qū),所以我們選取了這兒加以重點介紹。 八大胡同應是在清初期奠基,清中期興起,清末與民國期間終成“大名”。 八大胡同“風月場”雛形的形成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乾隆時期徽班進京下榻于八大胡同中的韓家潭、百順胡同一帶,此后四喜、春臺等戲班相繼來京,分別下榻于八大胡同之百順胡同、陜西巷和李鐵拐斜街。所以老北京有句俗語:“人不辭路,虎不辭山,唱戲的不離百順、韓家潭。” 可見八大胡同與戲劇特別是京劇的形成發(fā)展的歷程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中的有些人也是以相公業(yè)為生的。 《清稗類鈔》言之甚詳:“伶人所居曰下處,懸牌于門曰某某堂,并懸一燈。客入其門,門房之仆起而侍立,有所問,垂手低聲,厥狀至謹。” 《夢華瑣簿》:“戲園分樓上、樓下。樓上最近臨戲臺者,左右各以屏風隔為三四間,曰官座,豪客所聚集也。官座以下場門第二座為最貴……”另開戲之前,戲園有“站條子”(或稱“站臺”)的惡習。主要男旦扮好戲裝站立臺口讓“老斗”(指嫖客)們品頭論足。一旦在臺上看到相識的老斗,他們就會眉眼傳情,作姿作態(tài),并且還會直接下臺前去侍候。當時在演出安排上,流行由主要男旦演“壓軸兒”,之后的“大軸兒” (送客的大武戲)將散之際,男旦換裝完畢與老斗登車,去附近酒樓或下處“銷魂”去了。 乾隆二十一年,北京內城禁止開設妓院。因此,內城的妓院遷移到前門外大柵欄一帶。此地緊靠內城,又是外地進京的咽喉,原本就喧囂繁華,風月場雛形于此形成。 乾、嘉時期,京城青樓,多在今東城燈市口一帶。咸、同年間,則多在城外。 據《燕京評春錄》記載,光緒初年又移于西城磚塔胡同。《塔西隨記》中說:“曲中里巷,在西大市街。西自丁字街迤西磚塔胡同,磚塔胡同南曰口袋底,曰城隍庵,曰錢串胡同。錢串胡同南曰大院胡同,大院胡同西曰三道柵欄,其南曰小院胡同,三道柵欄胡同,曰玉帶胡同,曲家鱗比約二十戶。初時共三五家,多京籍人。今則半津站人矣。初有而今仍有者,天喜、三喜。初有而今無者,天順、三寶。初有而今易名者雙盛,舊為聚鳳,萬升舊為西連升也。”又說:“雙順、天喜、天順所居,為其世產。余皆賃之——大約于光緒初葉,一時宗戚朝士,趨之若鶩。后為御史指參,乃盡數驅逐出城。及今三十余年,已盡改民居。” 按此說法,當時京城青樓妓院,光緒中葉時已被驅逐于城外。 清光緒庚子年后,京師巡警廳將內城妓院全部遷至城外,給照收捐,已準公開營業(yè)。當時經官方許可開設的妓院共有300多家,分頭等、二等、三等、四等。 此時,蘇杭一帶女子聯袂云集京師,與北方妓院,形成明顯區(qū)別,所以有“南班子”、“北班子”的稱謂。因一等小班和二等茶室多集中在前門外大柵欄附近的上述八條胡同內,所以繼承了“八大胡同”的稱號。又因達官顯貴經常往來出入于此,特別是民初參眾兩院###和保皇派復辟帝制的幕后陰謀也多在此進行,所以“八大胡同”之名,不但享“譽”京城,而且聲震南北。 雕欄玉砌今猶在(1) 百順胡同 百順胡同原名柏樹胡同。明朝稱柏樹胡同,因種有柏樹故得名。清初諧音取“百事順遂”的含義,更名為百順胡同。 百順胡同位于大柵欄地區(qū)的西南部,全長245米,寬米。 百順胡同的東口是陜西巷,西口開在大百順胡同,與它并行的北面是韓家胡同,南面是東壁營與西壁營胡同。 在八大胡同中百順胡同名氣最大,各個院落的歷史沿革也較復雜,很多院子自建造起經過多次易手,有一些老住戶也說不清它的來龍去脈。我們現在知道的是百順胡同最初曾設有太平會館、晉太會館。會館后來大多改為民居。山西太平會館建于清乾隆年間,初稱太平會館,后改名太平試館。著名藏書家、山東益都李文藻曾假寓館內。咸豐年間,移館王廣福斜街,定名“太平試館”。館匾為大青石料。 1952年在24號成立了新中華評劇工作團,有演員67人。 據說李文藻進京朝見乾隆皇帝時,曾在這條胡同住過。著名的春臺班就在這條胡同中。京劇名伶大都在八大胡同的韓家潭、百順胡同、石頭胡同、王廣福斜街等胡同內居住。“三慶班”原在韓家潭,后來也遷到百順胡同。梅蘭芳1900年遷至此地居住過。有許多古跡已無處可尋,但當我進入40號院俞菊笙的故宅時不禁眼前一亮,它的寬大,它存貯下來的遺跡似乎向你表明,它的主人像剛剛離開。 俞菊笙(1838~1914)原名光耀,祖籍江蘇蘇州,生于北京。幼拜張二奎為師,出科后曾主持春臺班多年,以武生挑班唱大軸。曾與汪桂芬、胡喜祿、黃三雄等合作演出。他為人豪爽,急公好義,人稱“俞毛包”。長靠、短打均長,演戲風格勇猛威武,矯健雄偉,世稱“俞派”。武生勾臉戲《鐵籠山》等亦由俞所創(chuàng)始。他戲路寬廣,擅演神怪戲,常演劇目有《挑滑車》、《長坂坡》、《艷陽樓》、《鐵籠山》等。弟子楊小樓、其子俞振庭亦受其傳授。 38號則是戲劇大師遲月亭的故居。遲月亭(1883~964),譜名振源,乳名亮兒。原籍山東蓬萊,生于北京。為武老生遲遇泉(春祥)之三子。幼從崇富貴、丁俊練功,后入小天仙科班,與譚小培、閻嵐秋等同科,先習老生,后從楊隆壽習武生,以短打戲見長…… “老夫子”陳德霖也住在此胡同。陳德霖(1862~1930)名鈞璋,小名石頭。原籍山東黃縣,出生于北京。從程章圃學刀馬旦,又從朱蓮芬和朱洪福學昆曲戲。出科后搭入三慶班。陳德霖的演唱風格,師法于時小福和余紫云。他與譚鑫培、孫菊仙、俞菊笙、劉鴻聲、楊小樓等合作,一直到1930年逝世前,從未間斷過舞臺生活。他是繼梅、時、余之后,王瑤卿之前,京劇青衣的代表性人物。有“老夫子”之稱。對“四大名旦”及后世旦角藝術發(fā)展影響深遠。 百順胡同34號的“四箴堂”是京劇老生前三杰之一程長庚的“堂號”。他的堂號代表了他本人。據說當年他演出時的戲報就寫“四箴堂”,不寫他的名字。 程長庚(1811~1880),譜名程聞檄,乳名長庚。祖籍安徽省潛山縣河鎮(zhèn)鄉(xiāng)程家井,為程氏五十一代裔孫。清嘉慶十六年農歷辛未十月初七日生人,道光年間入京,曾先后居住石頭胡同和百順胡同,寓所名“四箴堂”。同治、光緒年間曾掌三慶班,同仁尊稱其“大老板”。工文武老生,能戲300余出,擅演《群英會》、《華容道》、《戰(zhàn)太平》、《捉放曹》等,他與春臺班余三勝、四喜班張二奎,為京劇第一代演員的三位老生杰出人才,雖比余、張享名較晚,但其威望極高,名列“三鼎甲”之首。 據了解,百順胡同一帶今后將成為戲曲民俗展示區(qū)。 當年從胡同西口依次排列的妓院有瀟湘館、美錦院、新鳳院、鳳鳴院、鑫雅閣、蒔花館、蘭香班、松竹館、泉香班、群芳院、美鳳院等十幾家一等班子與幾家北方班子。還有日軍侵華時日本人開的6家妓院。這兒還有尚元膏大煙館、白面房、日本酒館。 1949年封閉各妓院時曾在這兒設有幾個婦女生產教養(yǎng)院。 從這條街上的遺存你還可以看出當年一等妓院房屋裝修之精良。由于它專為上流社會提供服務,所以相應的飯莊與賭場也一應俱全,現在的49號院,是個由四面樓圍起來的院落,每面上下各4間房,樓上共32間,每間房均10平方米大。有樓梯通到樓上,現在老樓梯還在,樓上也還有雕花的欄桿。真是雕欄玉砌今猶在。 小力胡同 小力胡同,曾用名小李紗帽胡同。位于大柵欄地區(qū)東部,起于大柵欄西街止于大力胡同,南北走向,全長182米,均寬4米。 小力胡同原名小李紗帽胡同,是“八大胡同”之一。這條胡同不大,總共有21個門牌號,但是在老北京,這兒的妓院幾乎一家挨一家,這里的妓院有二等也有三等,它們分別是:泉升樓、興春院、金美樓、天順樓、明春院、新美樓、新升樓、華賓茶室、鑫鳳院、清香院、雙鳳樓、德盛樓、青松閣、鑫美院、永泉下處、雙寶堂。 雕欄玉砌今猶在(2) 泉升樓在胡同的中部路西,是小力胡同中保存最為完好的。 小力胡同10號原是小力胡同茶室,破損后重建,但結構并沒有什么大變化,現為民居。 青風夾道 青風夾道曾用名火神廟夾道,其全長152米,寬米。 原為火神廟夾道,也叫三圣庵。青風夾道1號就是火神廟原址。火神廟夾道原有妓院12戶:金福院、連升院、懷春堂、翔瑞院、鳳翔院、元福院、民升院、喜順樂戶、慶春、富升樓、春滿院、福全。因為巷子本來就不大,所以清末民初這里基本上都是妓院。 現在的25號就是鳳祥院,也有人說還有永花店、天衣店、大和店等,估計是在不同時期因店名的更改而有此說法。現有住戶都是1949年之后或通過房管局或是單位分配來的。 這條小巷現在有4 個彎,最窄處可與錢幣胡同相比,也只有40多公分。 石頭胡同 石頭胡同,自明代至今均稱石頭胡同。1965年將增祿里并入。位于大柵欄地區(qū)中南部。基本呈南北走向。北起鐵樹斜街,南至珠市口西大街。東側從北向南與小楊茅胡同、燕家胡同、棕樹斜街相交;西側從北向南與小石頭胡同、萬福巷相交。上世紀70年代時全長448米,寬米。門牌:1-129號,2-80號。現在因為修兩廣路拆除近30米。胡同內原有望江會館、盂縣會館、嚴陵會館、龍巖會館。 福建龍巖會館:坐落在石頭胡同,有大小房屋18間。為龍巖一煙商捐助,是龍巖舉子晉京駐足之地。民國五年,因石頭胡同是妓院集中之地。以議員連賢基為代表的會館委員會,提出集資賣舊買新遷館別移。此主張得到了龍巖中學、龍巖商會等70余家的支持,購得賈家胡同房屋一處共42間,龍巖會館遂遷至新址。 清嘉慶年間,安徽嵩祝戲班進京后曾駐此胡同內。舊時胡同里五行八作俱全,從北向南有大北照相館、西醫(yī)診所、大陸戲園、三合成書茶館、祥聚公餑餑鋪、大昌油鹽店和酒館、大煙館、白面房、當鋪、棺材鋪等,南口路東是恒慶澡堂子。清代至1949年,這條胡同還是二等妓院的集中地。關于這些妓院的名稱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金福院、連升院、懷春堂、翔瑞院、鳳翔院、富升樓等12戶;一種是桂香班、貴連班、品樂茶室、榮華樓、玉樂茶室、慶華茶室、三福班、天升樓、蕊芳園、艷春班、貴福茶室、元春班。不過后者較可信。 曾有著名藝人回憶說:“我們師徒三人去串妓院賣唱,從天橋福長街二條到石頭胡同,進南口串起來。每到一家,先從背上將師兄放下,老師拉京胡,師兄拉二胡,我打板,拉個‘小開門’或是‘夜深沉’。接著,我拿著劇目到各屋里問問:‘老爺,您聽哪段二黃嗎?’每個院都是這樣。從石頭胡同中間往東,經王廣福斜街、博興胡同、大李紗帽胡同、小李紗帽胡同、火神廟夾道,再往西往返石頭胡同,一直串到午夜回家,基本上每天如此”。 94號是評劇公會的所在地。1956年,撤銷“評劇公會”,成立“北京市評劇工作者聯合會”,會址遷至櫻桃斜街。 94號后來又改為旅店業(yè)公會。現為民居。 1952年在這條胡同中還成立過北京實驗評劇團,有演員95人。現已改建它用。 余三勝故居,位于石頭胡同61號,三進院落,前院東房3間,大門道直通北游廊,西房3間;中院上房(西房)3間半,帶前廊,北房、南房各2間;南跨院設南房3間。現為市文化局所有的民居。 余三勝(1802-1866)是著名京劇老生演員,名開龍,湖北羅田人。原唱漢調老生,于清道光中期繼著名漢調老生王洪貴、李六之后進京,搭徽班演出。后為“四大徽班”之一春臺班的臺柱,時京城觀眾評論王、李二人給京城工曲舞臺帶來了“楚調新聲”的西皮調,而余三勝的來京,在聲調上于漢調皮黃和徽戲二黃調腔基礎上,吸收昆曲、秦腔演唱之長,還將青衣小腔融于老生唱腔之中,吐字以湖北音為主,創(chuàng)造出抑揚婉轉、優(yōu)美動聽的京劇唱腔;在念白上,他將漢調語言特點與北京地區(qū)語言特點相結合,形成了易于京城人聽得懂又具京劇舞臺語言的念法。因其創(chuàng)造的唱腔、念白富于漢劇特色,時稱“漢派”。 余三勝戲路寬,文武皆佳,擅長劇目有《定軍山》、《當锏賣馬》、《魚腸劍》、《碰碑》、《捉放曹》、《打棍出箱》、《牧羊圈》、《楚莊王》、《烏盆記》等。道光、咸豐年間與程長庚、張二奎并稱“老生三杰”、“京劇三鼎甲”,系京劇形成之初的代表人物。其子余紫云,是“同光名伶十三絕”之一。其孫余叔巖為京劇“余派”老生創(chuàng)始人。 值的一提的是曾住37號的張二奎。張二奎(1814~1860)是著名京劇老生演員。又名士元,原籍河北衡水,幼時隨父經商來京,嗜愛戲曲。二十余歲時曾任工部都水司經承。常以“票友”身份在和春班客串演出。張二奎因觸犯規(guī)定而被革職,為了生計,他正式下海搭和春班演出,后入四喜班。1845年成為四喜班主演和領班人。咸豐年間自組雙奎班。 雕欄玉砌今猶在(3) 張二奎在北京的故居有兩處,一處位于永定門大街路東之忠恕里;另一處就在石頭胡同39號,院內有東、西房各2間及南房1間,大門坐西朝東,現為民居。 張二奎嗓音寬厚洪亮,唱腔樸實,不尚花腔,咬字堅實,以高亢激越、平穩(wěn)沉煉著稱。時稱“奎派”或“京派”。他與余三勝、程長庚并稱京劇形成初期的“老生三杰”、“京劇三鼎甲”。曾當選為精忠廟會首。因其扮相雍容大方,擅長演帝王貴胄一類角色,以“王帽戲”著稱。常演劇目有《打金枝》、《金水橋》、《上天臺》、《回龍閣》等。宗奎派唱法者有許蔭棠、常九峰、周春奎、劉景然等,聲名顯赫,時有“年少爭傳張二奎”的詩句。其舞臺生涯不長,咸豐十年據傳因其母病逝,治喪大擺排場,“以優(yōu)伶潛用官宦排場舉動”而定發(fā)配罪,死于通州。門下弟子有楊月樓、俞菊笙,時稱“文武雙璧”。 朱茅胡同 朱茅胡同原名豬毛胡同。 朱茅胡同位于大柵欄地區(qū)的中部,全長240米,寬米。共有1號到49號,約49個院落。 胡同北起大柵欄西街,南止燕家胡同南部,西面是燕家胡同與它并行,東面則是朱家胡同,在它的北部有一條東西方向的橫街(西楊茅胡同)穿過,南部與燕家胡同并入一處,總稱為燕家胡同,它處于八大胡同的包圍之中。1949年前統計有妓院11戶,他們是:忠福院、富桂堂、清華院、會友茶室、銀香茶室、銀香、春香院、艷福茶室、興華園、華美樓、魁順。最知名的則是今天的9號院,這是一座二層的小樓,實際上也是由南樓北樓與西樓組成的帶天井的一個院落,其上下共有28間房,每間只有8-10平方米。它有一個拱形的樓門,上有磚雕的“福祿”二字。在這兩個字的上方則是磚雕“聚寶茶室”的牌匾。 在朱家胡同的北出口東面還有一座二層小樓,但原用途不可考,現為旅館。西面上世紀80年代是一家國營的小吃店,今天則是幾家小商店與一家旅館所在。但它的歷史不可考。 棕樹斜街 棕樹斜街,位于大柵欄地區(qū)東南部,東北至西南走向。北起大力胡同,南至石頭胡同,全長310米,寬米。門牌1-103號,2-80號。 清代稱王寡婦斜街,后改稱王廣福斜街。1965年將廣福巷、口袋胡同并入,改為現名。明末清初妓院較多。當時有王姓寡婦在此開設妓院很有名氣,故得此街名。清《京師坊巷志稿》就稱王廣福斜街。1965年,定名棕樹斜街。目前棕樹斜街還有一條二條兩條街道。清末民初,街內曾先后建有山西汾陽會館、江西新建會館等。另有一品香浴池、蔣記飯館、落子館和演唱河南墜子和大鼓的娛樂場所以及當鋪、酒館等。舊時這里是三等妓院的集中地,為“八大胡同”之一。舊時之所以這么多的三等妓院集中在這兒,主要是由于原在韓家胡同的一等與二等妓院中的北方妓女被南方新來的妓女擠壓到此。歷史上有名的有久香茶室、聚千院、貴香院、雙金下處、全樂下處、月來店下處等20多家。另有一品香浴池、落子館、酒鋪、店鋪等。有妓院20余處。現均為民居。街中部有棕樹斜街小學。1949年前統計時計有妓院9戶:廣興院、金鳴院、寶順茶室、文華院、連升茶室、雙福茶室、萃湘茶室、榮鑫樓茶室、同義樓。 元興堂飯莊的原址也在這條街上,元興堂飯莊系牛街廚子馮金軒創(chuàng)建于清咸豐年間。當時服務對象主要是清廷王公大臣、紳商富賈。民國初年也多為軍閥政客,北洋政府的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等常至用餐待客,曾鼎盛一時,1932年倒閉。 朱家胡同 朱家胡同一直叫朱家胡同,其北口在今天的大柵欄西街,中部轉彎后向東與大力胡同相接。其原名留守衛(wèi)。留守衛(wèi)是遼金時之禁兵營衛(wèi)故址。朱家胡同,早年曾分為留守衛(wèi)胡同和羊毛胡同。它全長220米,寬4米。 民國時期這條胡同有三等妓院20多家,歷史上有名的有怡春樓、陸生院、洪順下處等,1949年前統計時還有妓院9戶:迎賓樓、瑞福院、名花樓、美源樓、兩順下處、金生樓、民樂院、久香茶室、全合。與朱家胡同相連的有清風巷、清風夾道、朱茅胡同、西羊茅胡同等。在這條胡同中也住過不少名人。 韓家胡同 韓家胡同原名韓家潭,位于大柵欄地區(qū)西南部,東西走向,東起陜西巷,西至五道街,其西口與鐵樹斜街、堂子街、五道街匯合相通。全長360米,均寬米。門牌1-57號,2-82號。明代此處地勢低洼,涼水河一條支流在此積水成潭,故名寒葭潭。清代因內閣學士韓元少在此居住,改稱韓家潭。1965年改為現名。 閱讀完標題為(八大胡同:八大胡同里的塵緣舊事)的文章后,{www.se0552.com}小編為大家推薦更多相關文章,千萬不要錯過哦! (責任編輯: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