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代是在一家大院里成長的,對60年前這個大院的生活情況、人際關系、一草一木至今回憶不盡。 這是一個坐南朝北的院落。大院的主人是當年很有名氣的中醫,他在北平和平解放前夕病逝。我們家與這位老中醫是親戚,他是我父親的親姑父,我稱呼他姑爺爺。我的父母和姐弟一家曾在這個大院里生活了十幾年。我們家與姑爺爺一家生活在一起,是因為姑爺爺與其弟和我父親都是從山東逃難到北京謀生的,當時他們同甘共苦地創辦了一個小買賣,完全是白手起家,店鋪的一切事務由其弟和我父親具體操辦,姑爺爺主要是給人看病,從事中醫工作,但他是店鋪的大掌柜的,他的弟弟是二掌柜的,我父親是管賬的。但他們三人有約在先,店鋪的收入由三方分享,同吃同住。后來這個小買賣發展成了一個較大的煉豬油作坊,伙計發展到十幾個人。 大院生活居住的人,除我姑爺爺全家老少外還有二掌柜的家屬,以及我們家,三方家屬共有近二十口人,這一大家子的人大都吃的是大鍋飯。每天吃的糧油,用的煤全都是由這個店鋪供給。只有姑爺爺每天由兒媳婦給他單做點有肉的菜。大伙很少吃肉,只有在大的節日里能吃上一頓燉豬肉。當然姑爺爺是中醫,收入很豐厚,他的子孫們自然會有另外的改善。特別是節日,給姑爺爺送禮的不斷,瓜果梨桃足夠姑爺爺家人享用,有時也分給我們家一些。 這個大院基本上是四合院的格局,但不是標準的四合院,更不是豪華的四合院,沒有垂花門,沒有走廊等,還帶有點土氣。雖然大院很普通,但大院前前后后有三層院落,占地面積很大,后院的門通一條大街,西邊還有一個小跨院,中間的大院是全家居住生活的地方,北房三間,南房三間,東西廂房也各有三間,南房東西兩頭各有耳房二間。北房為大院的正房,正房當中的一間是客廳,客廳中間有過堂門,此門通臨街的前院,南門通中間的大院,東西兩間是書房,客廳是專為給病人看病的。我們是外姓人住在南房的東耳房內,耳房前有一個很小的院子,是個小小的活動空間。二掌柜的家屬住在南房的西耳房內,房前也有一個小小的院子,并西通廚房和飯廳。 這個大院有較濃厚的儒家氣氛。姑爺爺是有名的中醫,中醫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從戰國時期就有扁鵲醫學家,凡是中醫學者大都精通四書五經。大院里約定俗成的規矩不少,孔子所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禮義廉恥等的說教很多。姑爺爺要求家里的人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平時不允許抽煙,不許喝酒、不許賭博,不許看電影,但我們常偷著去看。 姑爺爺是一位很有尊嚴的老爺子,雖然當年他的年紀并不很大,也就是五十多歲,可是全家人都很怕他,也很尊敬他,威望很高,如果有的孩子淘氣或做了錯事,被他看到了,他只呵斥一聲“糊涂”,馬上這孩子就老實了不再鬧了。那時北平正處在淪陷時期,社會上較亂,姑爺爺常說外邊凈是魔鬼,他不讓孩子們隨便出大門,特別是對女孩子要求更嚴,他的女兒和我的姐姐,姑爺爺不讓她倆上中學,所以她倆都沒能讀初中,后來她倆想方設法直接上了高中,高中畢業后大姑想上大學,姑爺爺堅決不允許,大姑硬是背叛她父親的旨意上了輔仁大學,我姐姐和大姑不能上學在家的時候,姑爺爺曾經教過她倆醫書,但時間不長,據說姑爺爺不想將醫術傳給女孩子。他的兩個兒子,也沒有上什么正規的高等學校,而是在家里跟其父親學醫書,后來都是中醫。 姑爺爺不但精通中醫,而且善于書法、國畫,北屋客廳的幾扇門的窗欞上就有他的書畫作品。至今我還記得有一幅畫,畫的是一棵粗壯的竹子,旁邊還有幾棵小竹子,畫面的旁邊題的字是:“老干扶弱枝”。在這樣的一個環境里,我也受了點熏陶喜歡書法繪畫。 北屋客廳的旁邊擺有一架古琴,姑爺爺有時也彈彈古琴,但彈的不很熟練,琴的前方放著一本古琴譜,這琴譜我一點也看不懂,都是一些很怪的符號。姑爺爺有時聽收音機里播放的古琴曲,我也很愛聽,覺得那么悠揚、深沉、委婉動聽,我特別愛聽《平沙落雁》等曲子。在平時特別是在夏天晚上,常常在大院的中間地上鋪上一張席子,姑爺爺躺在上邊,孩子們圍著他,或躺或坐,聽他吟詩說古。他曾講訴自己艱苦奮斗的經歷,講述他從山東來北京打工時,利用夜晚時間苦讀書,被老板發現后,恨他費了燈油,就用搟面杖打他的腦袋,以致他的頭頂上終生留下一道疤痕,老人家從一無所有,到發家致富,從卑賤到富貴的傳奇事跡,他在我們心中成了偶像,對我們立志圖強有很好的教益。姑爺爺教我們吟詩,吟詩的腔調至今我還能喝出那個聲調來。現在我記得的一些唐詩,有的就是在那個時候學的。 姑爺爺是中醫,他常常自制一些中藥給病人吃,他自制膏藥時,孩子們曾幫他打下手,如攤膏藥,我們用一根筷子蘸上黏黏糊糊黑色的膏藥油子,攤在較厚的一小方塊白紙的中間,然后用筷子轉著圈地將膏藥油子攤成圓形,然后把紙對折起來,這就是一貼膏藥。有時候姑爺爺還制作一些藥丸,我們幫他用手揉成小藥丸。姑爺爺每天上午是門診,下午經常出診看病,當他在家時,他在客廳里常常放聲讀書,由于他讀的書都是文言文,我根本聽不懂讀的是什么,可能是醫書。平時常有一些他的學生來大院聽他講學,大約有五六個學生。他在講醫學時,一邊敲著木魚一邊與學生一起朗讀,好像在念經。后來這些學生都是中醫。 大院里也有娛樂活動,在閑暇時,姑爺爺領著一幫孩子一起敲鑼打鼓,有敲鑼的有打鼓的,有打鈸的非常熱鬧。 雖然姑爺爺家比較富有,但崇尚節儉。無論男女老少,穿的衣服鞋子。都是女眷們用一針一線縫制的,姑爺爺好像一生都是穿的家里人做的布襪子,沒穿過洋襪子。 為了一大家子的生活,一到夏天陰雨天,女眷們就坐在大院的南房廊下,搓麻繩納鞋底子,我母親手巧納的鞋底非常整齊好看。為了做鞋幫和鞋底,首先得打袼褙,袼褙就是用破舊的碎布頭,用漿糊裱在木板上,有的裱糊三層,有的裱糊四層,然后放在陽光下曬干,曬干后從木板上揭下來,就是一張袼褙,三層的用來做鞋幫,四層的用來做鞋底。 大院在各種節日里的活動也很有意思。如在春節,一進臘月過節的準備工作就開始了。我們家因經濟拮據,我母親只能給我們縫一件藍布大褂,以備大年初一穿。為了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大人們就到街上去買張年畫貼在墻上。有一年我母親買回一張鯉魚跳龍門年畫貼在墻上,預祝年年有余。 到了臘月初八,女眷們就做臘八醋,用醋泡蒜,放在罐子里,準備在大年初一吃餃子蘸臘八醋吃,又辣又酸真好吃。臘月初八那天還要煮臘八粥,臘八粥內有好幾種雜糧還有小棗。臘月二十三是祭灶日,閻王爺升天的日子,每個房間都要大掃除,準備干干凈凈地過春節。從這天起,大院南屋中間的房子正中擺上了供桌,姑爺爺家將祖宗牌位擺在供桌上以祭祖。接著媳婦們就開始蒸饅頭,由于人口多,饅頭一蒸就是一大缸,缸上蓋上蓋,將一缸饅頭放在北屋的廊子下面凍著,供正月食用。除此之外,女眷們還要做些小菜以備正月吃,如炒一盆咸菜絲,一盆肉皮凍等等。到了大年三十,女眷們就忙著包餃子,和面的、剁肉餡的、剁白菜餡的,一切準備好了后,就開始包起餃子來,有的搟皮、有的包,包出的餃子不大不小都一般大非常整齊好看,擺放在籠屜里一圈圈排列得很整齊,包出的餃子約有十幾籠屜,碼在一起很高很高。因為大院人口多,包完這么多餃子時已近大年三十晚上十二點了。包的餃子里面有放塊年糕的,有放一枚鋼榍兒的,有放一小塊豆腐的。誰吃出了年糕,預示著他步步高升,吃到了鋼榍兒的,預示著他要發財,吃到豆腐的,預示著他有福,總之是圖個吉利。 大年初一的一大早全家都吃餃子。據說,正月初一到初五,不準生米下鍋,不動刀切菜,所以春節前又蒸饅頭又包餃子,就是為了春節時的幾天不動刀,不做飯。我還記得有一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大院子里的地上鋪了很多芝麻秸,人走在上邊咯吱咯吱的響,當時我只知道好玩,不知道為什么要鋪芝麻秸,據有的書上說是叫“踩碎”(即踩歲的意思),“歲”與“祟”諧音,故踩歲有驅除鬼祟之意。我還有另一種猜想,有一句民間諺語叫做“芝麻開花節節高”,意味著日子越過越紅火。 大年初一那天是團拜的日子,過去叫拜年,姑爺爺的親朋好友陸續地來大院拜年,伙計們也都來給大掌柜的拜年。我們家輩分小,我們姐弟除了給父母拜年外,還要給姑爺爺的一大家子人磕頭拜年,真是磕不完的頭,磕完頭長輩們都給每個孩子一點壓歲錢。 到了端午節,也就是舊歷五月初五,在這個節前,我們幾個女孩就開始用紙和線纏粽子。先到百貨店買各種顏色的絲線后,用裁好的紙條疊成粽子,大小比栗子大一點,再用買來的花線一圈一圈地纏繞起來,再綴上一個穗子,用五彩繽紛的線有規則地纏出的粽子像工藝品,掛在胸前非常好看。我們還縫制香包,做針扎等。女眷們則用粽葉、江米、小棗包粽子,以備五月初五全家吃粽子。到了初五那天,每個房屋的門上都要插上一把艾蒿,意思就是以驅邪保平安。八月節大院則要燉一大鍋豬肉供一大家吃,因平時吃不到肉,只有到了節日才吃。媳婦們還要制作月餅,有時也去街上買幾塊自來紅、自來白,當時最好的月餅叫提漿月餅。到了晚上明月當空,天氣清爽宜人,全家老少在院子里賞月吃月餅和水果。 閱讀完標題為(大院里的童年)的文章后,{www.se0552.com}小編為大家推薦更多相關文章,千萬不要錯過哦!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