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城圖,明顯的能看出缺西北角
北京古城墻缺了個角?
它就是二環路,北京古城墻遺址的位置。
北京古城墻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始創于元代,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代至民國,經歷了七個世紀之久。今天,古城墻已不見蹤影,被二環路替代蜷曲在老地方。據說,古城墻呈“凸”字形,城墻周長60里,墻基寬24米,墻高8米,全部為板筑的夯土墻。
細心的人會發現,古城墻沒有西北角,即二環路沒有西北角,西直門和東直門路線有所不同,西直門路段就像方形桌子被砍去了一角。據史書記載,巍巍北京古城墻在元代時是方方正正的,此所謂“城方如印”。到了明代,內城、外城和皇城均有缺角現象。內城沒有西北角,破壞了北京城整體的對稱性,從整體布局上看,似有缺憾之處。
為什么古城墻沒有西北角?這是長久遺留下來的不被普通百姓所熟知的一個謎。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從卷帙浩繁的史書中尋找謎底,原由事理各有所云,但這個缺角之用意則異曲同工。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侯仁之教授在20世紀50年代曾這樣解釋,當初城墻是按矩形設計的,工程設計師們千方百計地想把矩形圖案的對角線交在故宮的金鑾殿上,以表示皇帝至高無上的中心地位。但由于自然原因,最終還是偏離了金鑾殿。為避免殺身之禍,他們只好去掉一角,這就是西北角。
另有相傳,明朝建筑北城墻時,西北角修建為直角,但不知何故,屢建屢塌,前后百年間,不知道修建了多少次。出于無奈,最后建為斜角。
社會學家對這一自然現象有一番傳統觀念上的解釋,我國古代有一種說法,認為西北方向是個缺口。如西漢劉安寫有《地形訓》,認為大地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撐著天體,其中支撐西北方向的山叫不周山。《天文訓》講八方吹來八風,西北方向吹來的風稱不周風,東漢班固解釋為不周就是不交之意。按這種解釋,西北兩個方向不應該互相連接,而應缺口。
閱讀完標題為(北京古城墻為何缺了西北角?)的文章后,{www.se0552.com}小編為大家推薦更多相關文章,千萬不要錯過哦!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