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中登上中國政治舞臺而后又雄踞文壇的梁啟超,是中國近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著名學者。他變革社會,維新救國,著書定說,皆與北京有不解之緣。特別是1890年至1895年,梁啟超多次寄居在宣武區琉璃街新會會館。 梁啟超曾說:“中國近代史少了一個梁啟超,就要重寫。”那么,研究梁斷然也離不開琉璃街新會會館。 梁啟超,廣東新會人,自幼隨祖父讀經典“四書”,“五經”,詩才敏捷,九歲當眾做詩。光緒十六年(1890年),18歲的梁啟超由祖父陪同入京會試,落第。歸途經上海,購《瀛寰志略》一書,始知世界有五洲諸國,后經人引薦,做了康有為的子弟。次年再進京,與工部侍郎李端棻堂妹李蕙仙成婚。1892年,再度入京會試,仍不中。1895年,與康有為入京會試,康中舉人,而梁啟超的試卷被疑為康有為之作,第三次落第。但次年,梁啟超卻因“公車上書”而叱咤于政治舞臺。 “公車上書”實際上是康梁多年來要求進行社會改革思潮和愛國思想的具體體現。雖被清政府拒絕,卻在社會上引起巨大的反響。維新志士譚嗣同對此就悲憤地喊出: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自1890年后的五年里,琉璃街新會會館成了梁啟超政治活動和撰寫檄文的中心。這里白天志士滿座,清流云集,總是彌漫著濃濃的煙霧和笑聲。他們縱論天下的豪情萬丈,傲視千古與整個舊體制決絕的抱負和胸襟,讓觀眾莫不動容。夜深人靜時,伴著冷目孤燈,他奮筆疾書,那種力挽國勢、變法圖強的雄圖大計,淋漓酣暢地流出筆端。據《任公先生大事記》載,梁啟超書檄文,奔走之力為多。又據史載,在梁的鼓動下,舉人們,“垂涕而請命,莫不哀之”。 有時,深夜伏案揮筆良久,體力不支,便用錫壺溫酒,對著夜空繁星小酌,因熬夜而臉有倦容,那深邃的眼睛卻熠熠閃光,他是在這新會會館的青燈里,審視著古老而多病的祖國,殫思竭慮地尋求救國之道…… 閱讀完標題為(梁啟超北京的不解之緣)的文章后,{www.se0552.com}小編為大家推薦更多相關文章,千萬不要錯過哦!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