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白回憶:“在正月十幾,又要我到上海來找鄭陶齋。當時還有一兩個人也找回去幫忙。我在上海差不多住了一個月,所找到的人,還有一個陳廷威,陳廷威是在水師學堂畢業,以前在小兵船當大副,這時適在賦閑,所以我就帶了他回來。”(《興中會革命史要》,《辛亥革命》第一冊,頁29)陳少白稍后又說:“陳廷威幼習水師,甲午前曾充某軍艦大副,卸職閑居。甲午年在滬,由鄭官應介紹結識孫先生。乙未年,應召到香港,使入廣東內地,聯絡綠林。”(《興中會革命史別錄》,《辛亥革命》第一冊,頁77) 鄭觀應推薦了曾任“廣乙”軍艦槍炮大副的陳廷威,由陳少白把他帶回廣州。此時找來個“槍炮大副”,不會是為了開農學會;后來廣州起事,另有程璧光、程奎光兩個海軍軍官參與。顯然,鄭觀應對廣州舉事的內情一清二楚。陳廷威跟鄭觀應交情很深。1894年8月,甲午戰爭剛開始,鄭觀應向盛宣懷推薦陳廷威;8月12日,陳廷威向盛宣懷遞交了一封求職信(《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甲午中日戰爭》,頁141)。8月14日,鄭再發一信,詢問“大副陳廷威,能用否”(《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輪船招商局》,頁553)過了三天,鄭又催促:“月初有‘廣乙’前大副陳廷威頗有膽略,極愿投效,已有稟求差使,不悉已邀尊鑒否。其人如何,詢李云龍便知詳細矣。”(同上,頁555)鄭觀應反復推薦,盛宣懷卻沒有回音,恐怕是通過李云龍了解到陳廷威人品極差。果不其然,廣州起義失敗,陳廷威成為第一個叛徒,受清廷委派負責“跟蹤緝辦”孫中山(陳錫祺:《同盟會成立前的孫中山》圖版“墨領密件”)。1898年戊戌政變后,陳廷威到北京找軍機大臣廖壽恒,自告奮勇要到日本緝捕康有為、孫文(謝俊美《營救維新志士的軍機大臣》一文所引廖壽恒日記)。 1894年初,孫中山計劃上書李鴻章。陳少白回憶:“孫先生到了上海,找著了一個香山人,就是著《盛世危言》的鄭官應(字陶齋),托他想方法見李鴻章。有一天,在陶齋家里碰到一位太平天國的狀元王韜……并且他是和太平天國有關系的人,所以孫先生在陶齋家里一見如故,就把它那篇大文章,同王韜商量起來,王韜也重新替他加以修正。”(《辛亥革命》第一冊,頁29) 陳少白的說法,有掩蓋,也有“泄密”。孫中山到上海,不是“找著”鄭觀應,“碰到”王韜,這一切看起來像是事先安排好的。王韜曾上書太平天國,為此逃亡香港多年,鄭觀應偏要找一個有反清經歷的人來見孫中山,雙方又“一見如故”,豈非早有默契? 《上李傅相書》“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二十字綱領,借鑒自鄭觀應的《盛世危言》。這篇長文的重心落在最后三段,目的在于取得李鴻章的支持,申請“游歷泰西各國護照”,回國后組織農學會,招集農民墾荒。具體的項目,包括用新技術種桑養蠶、對土產罌粟進行深加工等。隱藏在這些表面文章背后的真正目的,似是以開發農業為名,向海外華僑集資,組織興中會的海外分會,為日后舉事儲備資金和人才??上Т舜伪鄙?,碰到中日沖突釀成甲午之戰,李鴻章無暇接見。孫中山等待無果,只好回滬,最終憑借鄭觀應為他在江海關弄到的一張護照(《興中會革命史要》),到夏威夷去了。 鄭觀應絕非普通商人。1884年中法戰爭初起時,鄭觀應投筆從戎,入欽差大臣彭玉麟幕,充湘軍營務處;6月11日,鄭觀應潛往法占西貢刺探敵情,再轉往暹羅面見國王,希圖說動暹羅與中國夾攻法軍(見夏東元《鄭觀應年譜長編》)。鄭觀應此行雖未能達成“合縱抗暴”的目的,但可看出他為人“好奇計”,對軍事冒險活動極有興趣。 1895年2月初,當看出日軍有向北京進軍的趨勢時,鄭觀應寄密函給信盛宣懷,請盛氏“回籍仿西法創辦民團,以保護蘇松沿海一帶地方”(《鄭觀應年譜長編》上冊,頁396)此說在當日可謂驚世駭俗,暗示在京城不保、清廷被徹底擊敗時,在江南地區另舉義兵,帶有將南方從滿清獨立出來的意味。 陸皓東是牽線人 孫中山和鄭觀應之間的密切關系是何時建立起來的?學界以往的研究,多上溯到1887-1892年香港學醫時期,但都未能還原具體的場景。夏東元、易惠莉從事鄭觀應研究數十年,成果豐碩,已將球帶到門前,尚欠最后一腳,至為可惜。
孫中山在《倫敦被難記》中自述:“予在澳門,始知有一種政治運動,其宗旨在改造中國,故名之為少年中國黨(按即興中會)。其黨有見于中國之政體不合于時勢之所趨,故欲以和平之手段、漸進之方法請愿于朝廷,俾倡行新政。其最要者,則在改行立憲政體,以為專制及腐敗政治之代。予當時不禁深表同情,而投身為彼黨黨員……”(《孫中山全集》第一卷,頁50;括號中“按即興中會”5字,為1912年中文版譯者甘永龍所加,事后未見孫中山對此譯文提出修正的要求。) 閱讀完標題為(揭秘:誰創建了晚清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非孫中山(2))的文章后,{www.se0552.com}小編為大家推薦更多相關文章,千萬不要錯過哦! (責任編輯:北京信息港) |